高中数学课件(高中数学ppt课件怎么做)

admin 阅读:305 2023-12-20 15:19:50 评论:0

1、可以参考教材,设计思路要清晰流畅;

2、可以插入几何画板等链接让课件动画效果更生动;

3、页数不宜太多,文字不宜太稠;

4、重要结论用加粗、变色等手段强调。

经过课堂效果的检验,你会将课件逐步优化的。祝你成功!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学情分析:

 (1)“常用逻辑用语”是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常用逻辑用语,更好的理解数学内容中的逻辑关系,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述和论证中的作用,利用这些逻辑用语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更好地进行交流,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错误。

 (2)“常用逻辑用语”应通过实例理解,避免形式化的倾向.常用逻辑用语的教学不应当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应该通过数学和生活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常用逻辑用语的意义,体会常用逻辑用语的作用。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只要求通过数学实例加以了解,使学生正确地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

 (3)“常用逻辑用语”的学习重在使用.对于“常用逻辑用语”的学习,不仅需要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为载体,而且需要把常用逻辑用语用于后继的数学学习中。

 (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含有逻辑联结词“且”、“或”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以及会对新命题作出真假的判断;

 (3)情感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教学重点:

 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教学难点:

 简洁、准确地表述“或”命题、“且”等命题,以及对新命题真假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问题1:

 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1)12能被3整除;

 (2)12能被4整除;

 (3)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

 知识建构归纳总结:

 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读作“p且q”.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三、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1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且”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

 2、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2中每个命题,让学生尝试改写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归纳总结:

 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一些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原先命题的真假。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p和命题q以及命题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

 四、学生探究问题2:

 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判断真假。

 (1)27是7的倍数;

 (2)27是9的倍数;

 (3)27是7的倍数或27是9的倍数;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用逻辑联结词“或”联结两个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

 归纳总结

 1.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或q”.

 2.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都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p和命题q以及命题“p∨q”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

 三、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3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p∨q”,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或”联结两个命题,根据“或”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或”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

 课堂练习课本P17练习1,2反馈学生掌握逻辑联结词“或”的用法和含义的情况,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

 课堂小结1、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p且q”.

 2、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

 3.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或q”.

 4.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都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1.思考题:如果是真命题,那么p∨q一定是真命题吗?反之,如果p∨q是真命题,那么一定是真命题吗?

 2.课本P18A组1,2.B组.

 3.预习新课,自主完成课后练习。(根据学生实情,选择安排)

 课后练习

 1.命题“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是()

 A.简单命题B.非p形式的命题

 C.p或q形式的命题D.p且q的命题

 2.命题“方程x2=2的解是x=±是()

 A.简单命题B.含“或”的复合命题

 C.含“且”的复合命题D.含“非”的复合命题

 3.若命题,则┐p()

 A.B.

 C.D.

 4.命题“梯形的两对角线互相不平分”的形式为()

 A.p或qB.p且qC.非pD.简单命题

 5.x≤0是指()

 A.x0或x=0

 C.x>0且x=0D.x<0或x=0

 6.对命题p:A∩=,命题q:A∪=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且q为假B.p或q为假

 C.非p为真D.非p为假

 参考答案:

 1.D2.B3.D4.C5.D6.D

 §1.3.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学情分析:

 (1)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和简单运用,本节课继续学习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和简单运用;

 (2)一般地,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读作“非p”或“p的否定”;了解和掌握“非”命题最常见的几个正面词语的否定:

 正面

 是都是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一个任意的所有的

 否定

 不是不都是至少有两个一个也没有某个某些

 (3)注意“且”、“或”“非”的含义和简单运用的区别和联系。

 (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含有逻辑联结词“非”复合命题的概念及其构成形式,能对逻辑联结词“非”构成命题的真假作出正确判断;

 (3)情感与能力目标:

 能准确区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教学重点:

 (1)了解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2)区别“或”、“且”、“非”的含义和运用的异同;

 教学难点:

 (1)简洁、准确地表述“非”命题以及对逻辑联结词“非”构成命题的真假判断;

 (2)区别“或”、“且”、“非”的含义和运用的异同;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问题1:如果是真命题,那么p∨q一定是真命题吗?反之,如果p∨q是真命题,那么一定是真命题吗?

 问题2:下列两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判断真假.

 (1)35能被5整除;

 (2)35不能被5整除;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逻辑联结词“非”构成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

 知识建构归纳总结:

 (1)一般地,对一个命题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读作“非P”;

 (2)若P是真命题,则必是假命题;若P是假命题,则必是真命题.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4中每组命题p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非”构成一个新命题,根据“非”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非”构成命题的真假。

 2:写出下列命题的非命题:

 (1)p:对任意实数x,均有x2-2x+1≥0;

 (2)q: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9=0

 (3)“AB∥CD”且“AB=CD”;

 (4)“△ABC是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

 解:(1)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2x+1<0;

 (2)不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9=0;

 (3)AB不平行于CD或AB≠CD;

 (4)原命题是“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它的否定形式是:△ABC既不是直角三角形又不是等腰三角形.

 学生探究指出下列命题的构成形式及真假:并指出“或”、“且”、“非”的区别与联系.

 (1)不等式没有实数解;

 (2)-1是偶数或奇数;

 (3)属于集合Q,也属于集合R;

 (4)

 解:(1)此命题是“非p”形式,是假命题。

 (2)此命题是“p∨q”形式,此命题是真命题。

 (3)此命题是“p∧q”形式,此命题是假命题。

 (4)此命题是“非p”形式,是假命题。通过探究,归纳总结判断“p且q”、“p或q”、“非p”形式的命题真假的方法。

 归纳总结:

 1.“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

 当p、q为真时,p且q为真;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假时,p且q为假。(一假必假)

 pqp且q

 真真真

 真假假

 假真假

 假假假

 2.“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

 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p或q为真;当p、q都为假时,p或q为假。(一真必真)

 pqP或q

 真真真

 真假真

 假真真

 假假假

 3.“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

 当p为真时,非p为假;当p为假时,非p为真.(真假相反)

 p非p

 真假

 假真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提高练习1.分别指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1)p:2+2=5;q:3>2

 (2)p:9是质数;q:8是12的约数;

 (3)p:1∈{1,2};q:{1}{1,2}

 (4)p:{0};q:{0}

 解:①p或q:2+2=5或3>2;p且q:2+2=5且3>2;非p:2+25.

 ∵p假q真,∴“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真.

 ②p或q:9是质数或8是12的约数;p且q:9是质数且8是12的约数;非p:9不是质数.

 ∵p假q假,∴“p或q”为假,“p且q”为假,“非p”为真.

 ③p或q:1∈{1,2}或{1}{1,2};p且q:1∈{1,2}且{1}{1,2};

 非p:1{1,2}.

 ∵p真q真,∴“p或q”为真,“p且q”为真,“非p”为假.

 ④p或q:φ{0}或φ={0};p且q:φ{0}且φ={0};非p:φ{0}.

 ∵p真q假,∴“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假.

 通过练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p且q”、“p或q”、“非p”形式的命题的形式特点以及判断真假的规律,区别“非”命题与否命题。

 课堂小结

 (1)一般地,对一个命题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读作“非P”;

 (2)若P是真命题,则必是假命题;若P是假命题,则必是真命题.

 (3)1.“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

 当p、q为真时,p且q为真;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假时,p且q为假。(一假必假)

 pqp且q

 真真真

 真假假

 假真假

 假假假

 2.“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

 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p或q为真;当p、q都为假时,p或q为假。(一真必真)

 pqP或q

 真真真

 真假真

 假真真

 假假假

 (

 3.“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

 当p为真时,非p为假;当p为假时,非p为真.(真假相反)

 p非p

 真假

 假真

 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反馈学生掌握逻辑联结词“且”的用法和含义的情况,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

 布置作业1.课本P18A组3.

 2.见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1.如果命题p是假命题,命题q是真命题,则下列错误的是()

 A.“p且q”是假命题B.“p或q”是真命题

 C.“非p”是真命题D.“非q”是真命题

 2.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有()

 A.5>2且74或3<4

 C.7≥8D.方程x2-3x+4=0的判别式Δ≥0

 3.若命题p:2n-1是奇数,q:2n+1是偶数,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p或q为真B.p且q为真C.非p为真D.非p为假

 4.如果命题“非p”与命题“p或q”都是真命题,那么()

 A.命题p与命题q的真值相同B.命题q一定是真命题

 C.命题q不一定是真命题D.命题p不一定是真命题

 5.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中,“p或q”为真,“p且q”为假,

 “非p”为真的一组为()

 A.p:3为偶数,q:4为奇数B.p:π3

 C.p:a∈{a,b},q:{a}{a,b}D.p:QR,q:N=Z

 6.在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①为真是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为假是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③为真是为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④为真是为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参考答案:

 1.D2.A3.B4.B5.B6.B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教学重难点

 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则条件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这时B是A的必然结果,则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如果A既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又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则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同时B也是A成立的充要条件。

 (二)充要条件的判断

 1若成立则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

 2.若且BA,则A是B成立的充分且不必要条件,B是A成立必要且非充分条件。

 3.若成立则A、B互为充要条件。

 证明A是B的充要条件,分两步:*

 (1)充分性:把A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B;

 (2)必要性:把B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A。

 二、范例选讲

 例1.(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在△ABC中,p:A>Bq:BC>AC;

 (2)对于实数x、y,p:x+y≠8q:x≠2或y≠6;

 (3)在△ABC中,p:SinA>SinBq:tanA>tanB;

 (4)已知x、y∈R,p:(x-1)2+(y-2)2=0q:(x-1)(y-2)=0

 解:(1)p是q的充要条件(2)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4)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练习1(变式1)设f(x)=x2-4x(x∈R),则f(x)>0的一个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是(C)

 A、x<0B、x4C、│x-1│>1D、│x-2│>3

 例2.填空题

 (3)若A是B的充分条件,B是C的充要条件,D是C的必要条件,则A是D的条件.

 答案:(1)充分条件(2)充要、必要不充分(3)A=>BC=>D故填充分。

 练习2(变式2)若命题甲是命题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命题丙是命题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命题丁是命题丙的充要条件,则命题丁是命题甲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例4.(证明充要条件)设x、y∈R,求证:|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

 证明:先证必要性:即|x+y|=|x|+∣y∣成立则xy≥0,

 由|x+y|=|x|+∣y∣及x、y∈R得(x+y)2=(|x|+∣y∣)2即|xy|=xy,∴xy≥0;

 再证充分性即:xy≥0则|x+y|=|x|+∣y∣

 若xy≥0即xy>0或xy=0

 下面分类证明

 (Ⅰ)若x>0,y>0则|x+y|=x+y=|x|+∣y∣

 (Ⅱ)若x<0,y<0则|x+y|=(-x)+(-y)=|x|+∣y∣

 (Ⅲ)若xy=0,不妨设x=0则|x+y|=∣y∣=|x|+∣y∣

 综上所述:|x+y|=|x|+∣y∣

 ∴|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

 例5.已知抛物线y=-x2+mx-1点A(3,0)B(0,3),求抛物线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的充要条件.

 解:线段AB:y=-x+3(0≤x≤3)-----------(1)

 抛物线:y=-x2+mx-1---------------(2)

 (1)代入(2)得:x2-(1+m)x+4=0--------(3)

 抛物线y=-x2+mx-1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等价于方程(3)在[0,3]上有两个不同的解.

标签:[db:tag]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发表评论
搜索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