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手抄报内容 端午节节手抄报内容
推荐答案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传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 --“筒粽”的由来。
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端午节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各地有各种各样的习俗。在众多习俗中,最重要的就是划龙舟习俗了。
端午节文章
又到了端午节。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起端午节的粽子。
端午节前几天,妈妈就从市场上买来包粽子的粽叶、糯米、绿豆等,到端午节那天,就把它们拿出来,用水浸湿,洗干净,然后开始包粽子。她拿起一些粽叶,叠成开列一排,随后一层糯米、一层绿豆、一粒猪肉,最后加上一层糯米把绿豆和猪肉包在中间,再把叠好的粽叶,压紧,按平,折叠,最后用线捆住,就这样一个粽子在她们的手上包好了。
粽子包完后,她就把粽子放进锅里,加上合适的水,让它蒸煮。大约煮到两个小时吧,厨房里飘散出一股粽子的清香,深深地闻一口,沁透心脾。这时,馋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让妈妈从锅里抓起一条粽子,不管它炙热烫手,就解开线团,送进嘴里,用牙齿咬一口,滚烫的粽子,有时弄得我牙齿根,舌头嘴上顿时起满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尽管这样我还是不肯吐出来,味道好极啦。
听大人们说,端午节这天有一个古老的故事。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百姓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的还拿出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因此,在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时过境迁,人事物非,可端午节一直流传至今,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文化。
其他回答
端午节节手抄报内容端午节节手抄报内容如下:
一、人物纪念说
纪念屈原说,最广为流传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百姓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也为了他的灵魂不在江里饿着,人们用粽叶包裹食物扔进江中,之后形成了端午食粽的风俗,端午的风俗还有划龙舟、戴香囊、系五彩绳、挂艾草、涂饮雄黄酒等。
二、起源于五月五日的恶月恶日的俗忌,汉代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三、夏至说,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四、蓄兰沐浴说,据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中说,周代已有“蓄兰沐浴”的习俗;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
五、勾践操练水军说,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是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有标题,简介,活动,美食,节日来源,民间故事,习俗传承等。
1、标题。
端午风情,粽香飘香。百年传承,祭龙舟,赏花炮。五色线缠插艾叶,龙船竞渡活力显等。
2、端午节的简介。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活动。
端午节最著名的活动之一就是赛龙舟。龙舟比赛是一项精彩而激烈的竞技运动,参赛的船队争夺桂冠,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和热情参与。
4、美食。
端午节还有一个特色美食,就是粽子。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的传统食品。不同地区的粽子风味各异,代表着丰收和团圆之意。
5、节日来源。
端午节与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有密切的关联。屈原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此日举行各种活动。
6、民间故事。
端午节还有一些有趣的民间故事,如屈原故事、白蛇传说等,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来丰富人们对端午节的认识和理解。
7、习俗传承:端午节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如系五色线、佩香囊、挂艾草等,这些习俗代表着祈福和驱邪之意,也是人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的文化底蕴:
1、中华文化。
端午节还被视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可以让人们更加关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心。
2、团结合作精神。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活动是对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龙舟需要船上的每个人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才能划得更快。这种合作精神强调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促进了团结互助、共同奋斗的价值观。
3、医学意义
端午节也具有医学意义。端午节一般是盛夏时期,此时气温高,人们容易感染疾病。而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等传统做法都有消暑驱蚊、预防疾病的作用。
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内容如下: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是古人向龙族祭祀的,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后来这一天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江边自尽,于是人们就把端午节也看做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悬钟馗像、挂荷包和五彩丝线、点雄黄酒、吃五毒饼,画五毒图。
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