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不死 鲁难未已”背后的逻辑)
说起春秋时期的奸臣,恐怕庆父无论如何都要位列前茅,一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已经将庆父钉在了 历史 的耻辱柱上,还经常出现在罪臣榜单头几名。
那么,庆父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他成为了著名 历史 罪人?
其实在春秋这个混乱的时代,弑君者三十六,亡国者五十二,弑君还真不算太稀罕的事情,不过庆父有些特殊, 弑君这件事他一共干了两次,鲁国公子般、鲁闵公两位国君都死在了他的手上 。
即便如此,在一百年后的鲁国圣人孔夫子在春秋成书的时候,并没有记录下庆父弑君的事件,而是仅仅只是提到了两位君主去世,孔夫子在写春秋的时候用了微言大义的笔法,为什么孔圣人会愿意帮助这么一位弑君者隐匿罪行呢?
首先,庆父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篡位者,而是国君之位有资格的继任者。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病重,当时,鲁庄公的夫人哀姜并没有生下儿子,因此继承人的候选人就落在了庶长子公子般的身上,同时,依据当时的周礼,如果国君没有嫡长子,那么作为鲁庄公的兄弟,上任国君鲁桓公的庶长子庆父也是礼法上具有继承人资格的候选人。
当时鲁庄公一共有兄弟四人,鲁庄公、季友支持公子般,而叔牙、庆父则支持庆父。
这个时候,首先破坏 游戏 规则的不是庆父,居然反而是被后世人称为贤臣的季友,他为了帮助公子般上位,竟然假借国君的名义威胁叔牙 ,他告诉叔牙说,鲁庄公想要叔牙死,如果叔牙自杀,那么家族还可以保全,如果不死,就会累及家人,叔牙不得已自杀,这样庆父的支持者变得不如公子般,不久之后鲁庄公去世,公子般就顺利地继承了鲁国国君的位置。
此时的庆父,是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出现,但是他当然知道公子般跟季友用了什么不光彩的手段逼死了叔牙,在政治斗争里,没有点到为止的说法,作为新君位置的有力争夺者,他要么坐以待毙,要么就只能继续在斗争的漩涡中厮杀。
庆父与鲁庄公的夫人哀姜有私通奸情,于是两人密谋要除掉公子般,随后,庆父找到了一个叫荦的养马人,荦因为之前被公子般鞭打,非常仇视公子般,于是乎庆父就教唆荦杀死了公子般,这距离鲁庄公病逝才刚刚两个月,庆父并没有急着自立为国君,相反是将哀姜的妹妹叔姜的儿子立为国君,这便是鲁闵公。季友恐惧被害,所以逃出鲁国,到了陈国去避难。
然而,新君鲁闵公与庆父却与庆父政见不和,史料中并没有多少这方面的证据,但根据他们的身份猜测,应该是在对齐国的问题上存在分歧。首先我们看 鲁闵公,他的母亲是叔姜,也就是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桓公是他的舅父,所以他在政治上偏向于与齐国合作,甚至说是依附于齐国 。
反观庆父,他没有与齐国的血缘关系,而且他的父亲鲁桓公,居然是因为齐襄公与鲁桓公夫人有染(笔者注:这两人还是兄妹,相比这个,庆父勾引大嫂都不算个事= =),奸情被鲁桓公撞破,齐襄公怕事情败露,所以在会盟的过程中派刺客将鲁桓公杀害,并且在鲁桓公死后仍然与文姜保持着不正当的**之情,可以说 庆父与齐国是有世仇的,于是他的政见多半是联合楚国或是郑国来抵制齐国 。
但这个时期,庆父显然是没有完全把持朝政的能力,鲁闵公继位没过多久,就与齐桓公在姑落会面,期间,鲁闵公请求齐桓公安排将季友召回鲁国,齐桓公是什么样的人,他当然知道季友与庆父不和,召他回来必然给鲁国带不安定的因素,一个团结强大的鲁国当然不符合齐国的利益,于是他帮助鲁闵公将季友带回鲁国,季友回到鲁国之后成为了鲁国国相。
其次,“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句话不是鲁国人说的,是齐国人说的 。
庆父与季友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什么秘密,双方势力在鲁国针锋相对,有种风雨欲来的势头,于是在季友回国之后,齐桓公派遣了仲孙来鲁国视察,仲孙经过一阵明察暗访,很快就摸清楚了情况,回到齐国汇报道:“不去庆父,鲁难不已”。
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不除掉庆父,鲁国人民的苦难不会结束。 其实这种解释就比较虚伪了,这就跟美国人说为了阿富汗、伊拉克人民的自由,要解放他们一样,结果大家现在都看得到。
第二种解释,就是不除掉庆父,鲁国会变成齐国称霸的麻烦 ,笔者认为,这个解释反而是比较符合齐国人的语境。
齐桓公可不管那么多,他的想法很直截了当,他问到:鲁可取乎?他才不关心鲁国内部的事情,他想要的是吞并鲁国!
仲孙向齐桓公建议,鲁国是一个大国,并非是齐国一下子可以吞得掉的国家,不如等他们自己乱起来,这样鲁国势力衰退,符合齐国的利益。
这当然是齐国的一个阴谋:霸者以养乱为功 。
于是后来发生了庆父暗中派人刺杀了鲁闵公,在齐国人的暗中操作之下,鲁国人愤怒地将矛头指向了庆父,庆父不得已逃到了莒国,此时终于大权独揽的季友要赶尽杀绝,他用重金贿赂莒国国君,要求驱逐庆父,庆父被逼无奈,只能住在了汶水边上。
季友又采用了当年逼死叔牙的套路,他派人去跟庆父说,如果他肯自杀,那么妻子儿女都还可以保全,传话的人来到庆父身边,又不好说出口,于是在门外嚎啕大哭,庆父当然知道季友的一贯伎俩,于是也很干脆,就解下了衣带,在一棵树上吊死了 。
庆父死了之后,齐桓公扶植以季友为代表的齐国利益代理人在鲁国建立起来一个傀儡政府,经历这一场君臣相杀的混乱之后,曾经与齐国国力旗鼓相当的鲁国再也没有能力与齐国抗衡,彻彻底底沦为了齐国的附属国。
有时候 历史 是充满讽刺的,在这个“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混乱年代,连续刺杀死两位国君的庆父虽然不是什么善类,但在当时鲁国人眼中其实也并非十恶不赦,却因为齐国君臣的一句评语将列为了奸恶之臣;而先后逼死两位兄弟的季友,却在后世的传颂中被掩盖了其狰狞的面目,成为了后人眼中的忠良贤臣,这不也是件悲哀的事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