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知识(蚕怎么养啊?)

admin 阅读:198 2024-01-05 13:39:32 评论:0

养一只蚕需桑叶450—550千克,因此要看桑养蚕,做到蚕桑平衡,以免浪费桑叶,又不至采叶过度影响桑树生长,甚至使蚕饿肚子结茧,乃至不能结茧。时间以相隔15—20天1批为宜,以利消毒防病。

告诉你一个网址:蚕丝在线:http://www.silk-online.net/silkold/wangshangxuetang/ycsc-6-1.htm

这里有许多养蚕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小时候养是把籽放在棉花里,后来温度高他自己就爬出来了。

刚开始出来时候很小,黑黑的,小心别把他弄丢了。

把他们都放在桑叶上,叶子洗过以后要擦干净,有水的话他们会拉肚子死掉。最好用铁或者塑料的容器装他们,否则桑叶会很容易干。

中间要蜕皮几次我给忘记了。他们一动不动仰着头的时候就是在蜕皮。看他们不动就不要碰他们,蜕好了皮继续喂桑叶。

最后能长的跟手指差不多粗,等到在灯光下看能通体透明的时候,就差不多要吐丝了。

结了茧以后,蛾会咬破茧飞出来,把他们都盖在一个大纸盒里,下边铺一张纸,几天以后你就有一大张的蚕籽了。

植物知识:嫘祖养蚕

北方的气候不适合养蚕。

蚕是变态类昆虫,最常见的是桑蚕,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

蚕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盛产蚕丝,我国的蚕丝主要产地除珠江三角洲外,还有华东平原和四川盆地。

扩展资料:

蚕的种类有:桑蚕、柞蚕、蓖麻蚕。

桑蚕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属鳞翅目,蚕蛾科,学名Bombyx mori。桑蚕起源于中国,它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25℃,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桑蚕属寡食性昆虫,除喜食桑叶外,也能吃生菜叶、柘叶、楮叶、榆叶、鸭葱、蒲公英和莴苣叶等,桑叶是蚕最适合的天然食料。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

其中幼虫期在适宜温度条件下,自孵化至吐丝结茧需要22~26d,一条蚕一生约食下桑叶20~25g,一般经四次眠和蜕皮,至生长极度时,体重约增加1万倍。末龄期的食桑叶量占其总食桑叶量的85%以上。桑蚕结的茧可以缫丝,蚕丝是优良纺织纤维,是绸缎的原料。

桑蚕的蛹可食用,蚕蛾和蚕粪均有综合利用,是多种化工和医药工业的原料。蚕砂枕有祛风降湿、健脑明目等功效。就 2006 年 的生产情况来看 , 我国现有主 要蚕 区 8 个省份 , 分别为广西、江苏、浙江、 四川 、 山东、广东、重庆、安徽等。

柞蚕以柞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昆虫。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Antheraea pernyi。原产中国,发育温度为8~30℃,发育适温为11~25℃,最适宜的温度为22~24℃。主要分布在中国。在朝鲜、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和日本等国亦的少量分布。

柞蚕以壳斗科栎属植物如尖柞、蒙古柞、槲等的叶片为饲料,也能取食蒿柳、山定子、栗、枫、梨、苹果等植物的叶子。柞蚕是完全是变态昆虫,一生中要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和生理功能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经四次眠和蜕皮。每蜕皮1次,递增1龄。

一头蚕从孵化到5龄老熟结茧需要50d左右,春蚕一生食叶30~35g左右,秋蚕食叶50~58g。其中大蚕食叶占总食叶量的80%以上。

春蚕体重14g,秋蚕21g左右。至生长极度时,分别比蚁蚕体重约增加2000~3000倍。柞蚕茧可缫丝,柞蚕丝是柞绸的原料,柞蚕蛹可食用,并与蛾均是化工、医药、食品工业的原料。卵是进行生物防治用赤眼蜂的良好中间寄主。

以蓖麻蚕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Samia cynthia ricini.蓖麻蚕原产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18世纪开始从印度传出,中国、美国、斯里兰卡、马耳他、意大利、菲律宾、埃及、日本、朝鲜等国先后引种饲养。

蓖麻蚕一个世代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卵期经过约10d,幼虫4眠5龄期为20d,蛹期约为20d,完成一个世代经过约为45~50d。卵期在16.5℃以下或32℃以上时均难孵化,适宜温度为25℃左右;幼虫期在饲养适温在24℃左右;

蛹期的保护温度以25℃左右为宜,相对湿度为75%~90%。至生长极度时,体重7g上下,约比蚁蚕增加5400倍。

百度百科-蚕

以下是 考 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植物知识:嫘祖养蚕》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绢丝织物的国家,这是全世界各国早已公认的事实。然而养蚕取丝这一奥秘在远古时代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由于时代遥远,以往还一直没有确切的答案。古人曾对这一小小“吐丝虫”为人们造福的丰功伟绩寄予了无比的深情,从而构思了许多美妙的神话和传说。

 若问蚕神最早见之于何种文献?当然殷代的甲骨卜辞要算是最早的了。甲骨卜辞中有这样的记录:“□牢□,蚕示三牢。”文中“□”表示看不清的字,“示”是祭祀,“三牢”指牛、猪、羊三牲,这就是说,用牛、猪、羊三牲祭祀蚕神。“三牢”礼,在殷代也算是很隆重的祭祀了。不过,在商、周时代,蚕神还是一种假托。就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偶像,只是泛称“蚕神”或“先蚕”。自阴阳五行盛行以来,天上、人间的神话传说就多起来了,描绘也形象化了。不久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非衣”帛画中,我们见到了古人精心的描绘。这幅帛画的天上部分,“伏羲”在画的最上部正中,日、月在左右。两条龙却自日、月的下方昂头侧向“伏羲”,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样突出了“伏羲”作为神话的(天上部分最主要角色的地位)……右方的扶桑树穿过龙身向上发展,携带着几个小太阳,烘托着一个大太阳(根据神话的内容,扶桑和太阳总是紧密联系的)。画中的这些内容,都是我国古代许多神话的源头。养蚕起源的神话毫不例外也是从这个“母胎”中孕育而来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有关扶桑的神话。“扶桑”按照先秦两汉时代史籍上的描述是一株大神木。屈原在《离骚》、《九歌》篇章中,曾一再用“扶桑”来抒发诗情。《山海经·海外东经》描述道:“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天文训》则记,“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这二则古文的寓意分明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叫汤(旸)谷,那儿有茫茫大海和高耸入云的扶桑树,十个太阳升起之前,先在蓝色的大海中沐浴,以后九个太阳在扶桑树上部,一个太阳在扶桑树下部,揩去水迹,于是光芒四射,给人类带来了清新美丽的早晨。这里所说的扶桑,是不是就是指能养蚕的桑树呢?在汉以前的史籍中不仅没有明确,也显然并不是指“桑”树。《说文》:“(桑),蚕所食叶木,从叒木”;“叒,日出东方汤十谷所登搏桑木也。象形。”徐错释:“叒音若,东方自然神木之名,……桑乃蚕食叶之神木,故加‘木’叒下以别之”。“扶桑”和“桑”是两种不同科的植物,前者属“锦葵科”,后者属“桑科”。

 古人把“扶桑”当成桑树,这给神话辑述者们产生了诸多翩翩之想(但魏晋唐宋以来的古农书、古蚕书中,从未见错把扶桑当桑之说):先蚕即是上天恩赐,说是“天驷星”,“天驷龙精”,这神物在天上吃的“桑叶”自然是伴随天帝右侧的神树——扶桑树上长的叶子了:蚕的由来不用说也是缔造万物的天帝的造化了。起初古人把养蚕的发明权加到了黄帝身上,这大概是出于秦汉以来,儒家推崇黄帝为华族的祖先,把一切文物制度的发明权都加到这位传说人物的名下的缘故吧。可是养蚕历来是由妇女担当的,蚕神也应该是女的,于是在南北朝时代又有文人把养蚕的发明权移到了黄帝的正妻西陵氏身上,从此史书上出现了“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的典故。蚕神从“神化”到“人化”,经过如此这般的一番变迁,终于由“天帝”——“伏羲”化为“人君”——“黄帝”,再从黄帝移到了他的正妻西陵氏名下,微妙地把天上人间揉合了起来。

 大约距今1000年前,有一位名叫罗泌的文人,在他所著《路史》一书中,又把“西陵氏”写成“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这一人间最早的统治者——黄帝的正妻究竟名叫“西陵氏”还是叫做“嫘祖”,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了。故近代书刊有关内容引用时,有人称“西陵氏”,有人称“西陵氏女嫘祖”,也有人就叫做“嫘祖”。据说就是这位“嫘祖”,秉至高无上的天帝(伏羲化身)的玉旨,在人间教民养蚕的。养蚕起源的传说,从此流传后世。的确,由于蚕桑自古以来,在古人心目中位置特别显要,从神化到人化不断发展,不断变异,在有关古书中,养蚕的传说也特别多。诸如:天驷龙精、马头娘、菀窳妇人、寓氏公主等等,都曾一度作为养蚕的——蚕神来供奉的。

 当然,像养蚕这样一个伟大的发明,是不可能也决不会是一个人在短期内创造出来的;这是劳动人民穷年累月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不过这些神话传说也启示我们意识到远古先人们发现蚕茧利用这一秘密渊源极其悠久。

标签:[db:tag]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发表评论
搜索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