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适合父母读的儿童心理学书籍
推荐答案
1、生物学因素。
包括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 2、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的自然结构、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等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传统文化跟现实文化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包括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校风、教师、同伴交往等因素。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换句话说,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其他回答
适合父母读的儿童心理学书籍适合父母读的儿童心理学书籍
孩子对于每个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适合父母读的儿童心理学书籍,欢迎阅读!
1、爱的艺术
本书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以他本人的爱情经历为实际体验和研究来源,告诉读者爱是什么,以及掌握爱的艺术所应具备的素质或人格特质,并在书的最后一部分提供一些练习的技巧。爱的艺术以爱情为引导,将父母之爱以及到社会的现实状况,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表达,更能深层次的明白爱的意义。
2、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美国)
这本书通篇讲述的只有一个道理:对感受要宽容,对行为要严格。它的副标题为“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果沟通的方法”。这本书理论极少,事例极多,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父母怎么和孩子沟通,适用于3岁以上孩子的家庭。
3、爱和自由
从这里你可以读到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孙瑞雪小学”中的“孙瑞雪”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她积极倡导蒙台梭利教育,把蒙台梭利的观点都写进了这本书,并把陪伴和倾听都用于她的教学实践中。这是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本书。什么是真正的爱?要不要给孩子自由……
4、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本书是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阅读本书的经历,将是教育者学习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
5、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作者既从教育者的角度阐述了科学的教育观,又从妈妈的视角讲解该如何处理孩子在成长路上面临的种种问题。书中的案例非常实用,贴近生活、来源生活,为父母培养孩子,提供了一个全新而又典型的标本式的案例集合。
6、童年的秘密(意大利)
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作为家长,想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走进孩子的心灵,读这本书会有很大的帮助。尊重孩子贯穿了全文,蒙台梭利也始终在强调这一点:尊重孩子,敬畏孩子,孩子是成人之父。
7、父母效能训练(美国)
很多时候面对孩子我们不是不知道怎么做,而是不知道如何去做,换个方式和思维,很多事情也许会有不同的发展。这本书很精简、实用,书中的例子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帮助你如何面对孩子倾听他们的感受。非常有启发的一本书,看过后也许会有很多新的教育想法。
8、 爱的教育(意大利)
这本书被评为“对当代美国文化影响最为重大的书籍之一”,这部书是特地奉献给九岁到十三岁的小学生的,以贴近少儿学习生活的篇篇日记构成。以儿童视角观察世界,用孩子天真质朴的语言写成,讲述一位四年级孩子的成长故事。
;--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的基础 摘要:残疾人虽然是一个特殊群体,但他们同样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生理残障,残疾人在生活中与人接触存在许多不便,要使他们与正常人和谐相处,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们首先就应从学生的心理上入手,促使残疾儿童与正常人的融合。 关键词:心理素质 加强 健康 聋生由于身体残疾,社会的歧视,生活圈子窄,大都有着孤僻、自卑、性情急躁、自私等毛病,他们由于交往困难,容易不合群,失去了参加任何活动的愿望,害怕新鲜事物,害怕陌生人。 俗话说:一切从心开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沟通。要使特殊儿童融合到普通人群中去,首先特殊儿童的心理必须是健康的。让特殊儿童正视现实,充分相信自己,放宽胸怀去接纳别人、认识社会。 下面谈谈我对聋儿实施健康教育的一些体会: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是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是开展心理教育的前提,特殊教育的价值是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怎样转变观念? 1、①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即把聋哑学生看成与正常人平等交往和交流的人。在教学中努力建立一种民主的课堂作风,平等地对待学生,视自己的学生为朋友弟妹,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工作中的失误,赢得学生的信赖,时常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讲给他们听,再鼓励他们把忧愁烦恼说出来。让聋哑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开展“手拉手”、班会等活动,使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人人平等”的观念,也提高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交往的能力,开拓了视野,增加了他们对生活的了解。②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给特殊儿童人道主义的生命关怀,让他们与普通儿童一起融合于一个真实、民主、多姿多彩的教育时空。认真对待学生的缺点,时时鞭策和激励学生,夸大学生的优点,慢慢淡化学生的缺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③尊重和信任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对待有缺点或犯过错的学生,不动辄训斥、讥讽,而是委婉地指出缺点,毫不吝啬地提出你的期望,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平等、亲切感,让他感受到尊重与信任,进而充分认识并注意克服自身缺点和不足。曾凡凡书写马虎,我多次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下评语“马虎!”、“潦草!”、“重写!”没有效果,有一次甚至把句后的感叹号改得大大的,以示反感。正在我一筹莫展时,在一次劳动中我发现他码的砖头又快又整齐,于是我在他的又一次作业后批上:“老师和同学都很钦佩你的劳动能力,如果你能把中国字写得如同你码放的砖一样整齐,我该多高兴啊!”后来他说:“我要写好字,老师真关心我!”此后他的书写大为改观。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示:“真情说长处,委婉道不足”有奇效。 2、承认并允许学生在发展中存在差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说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表现在特殊儿童身上就更是如此。有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因而在学习上造成一定困难,评价时,应看学生自身纵向发展,不能一刀切。特别是对待“学困生”,课堂上要从他们渴望成功的心理出发,分层施教,分层达标。例如同题作文,要求a类同学语句通顺;b类同学语句通顺,结构合理;c类同学须语句生动,结构合理,详略得当。为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品质,要求学生纵向比较--自己跟自己比,口号是:“天天有进步,日日不虚度”。在班上设置“进步最大”、“书写最整洁”等奖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体验成功。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儿童成长的特点,培养聋儿适应社会的能力 1、健全人格、培养自信心。 聋哑学生由于存在听力缺陷,在与正常人交往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上社会中少数人对残疾人的歧视,在聋生平等的参与社会的心理上起到消极的作用,造成聋生自卑感强。例如有一次看电视时,当同学看到一台文艺节目时,同学们比划说:“老师,你真好,能听到、看懂电视!我们真不行。”我认为培养聋生健康心理品质,当从培养自信心入手,教育学生挺胸抬头做人,为他们走出阴影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教师对聋童充满了信心,采取积极的态度,那么聋童一定会做出好成绩的。聋童是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教师的责任是挖掘其潜力,培养其能力。教师应该做的是:相信聋童,提供给他们与正常儿童同样多的机会,正常儿童能做的事,也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聋童去做,他们不需要人们过多的帮助,他们需要的是自信心,是自我价值的认定。教师的鼓励对聋童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因此,相信聋童,鼓励聋童大胆地去从事他们力所能及的各种活动,是培养聋童自信心和良好自我意识的好方法。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应经常相互交流、相互接纳,以达到心理上的共融。让聋儿参加正常儿童的各类比赛,在公平中竞争(如美术、舞蹈、电脑等)。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如:我校创办了刺绣班,现在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刺绣,一个月能完全攒到自己的伙食费、零用钱,为父母减轻了负担,父母脸上欣慰的笑容无形中增强了孩子的信心。带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性活动,多接触多层次的人群。 社会对聋童的偏见、嘲笑也是挫伤聋童自尊心,形成自卑感的重要原因。如果这一外部大环境不加以改善,聋童就只能“躲”在校园里“自尊自爱”了。因此,必须大力宣传,呼吁全社会端正认识,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 2、跟上时代节拍,学会竞争与合作。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心理素质。未来的公民应当能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与合作。 “合作”与“竞争”,看似一对矛盾,实质上,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如果能让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识,取得一种巧秒的平衡,那么这个人无论何时都能以一种轻愉快的心情,以一种持久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例如,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动员学生合作:谁有不懂的地方提出,谁懂谁回答,为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答题的同学所在组加分。这样不仅可以活跃气氛,还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反馈与矫正是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根据教材把目标检测改编成“抢答题”、“必答题”、“选答题”、“表演题”等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展开竞赛,课堂上引进竞争机制,不仅能活跃气氛,使学生在快乐中巩固知识,矫正错误,培养分析、思维、表演等综合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合作竞争的心理素质有积极意义。“合作”与“竞争”还可以扩展为师生之间、班与班之间、校与校之间、学校与家庭与社区之间。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找到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接点 每一门学科、每一堂课都有思想教育之目的,教师应巧妙把握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接点。 有很多家长、孩子放学回家就叫他做作业,恨不得要把他所有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常喋喋不休,而且禁止参加任何活动,学生没一点自己支配时间的自由,有的家长不关心子女,整天玩麻将,许多家长与子女之间产生隔阂,由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例如在语文课中,理解“亲情”时,我先阐述对“亲情”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讲家庭中的亲情故事。有的同学就质疑:“打骂”也体现了“亲情”?借此机会我引导学生分析家长爱子教子的几种方式,并发表看法。然后我以《妈妈(爸爸),我想对你说》为题,要求学生写短文,哪怕是一句也行。最后帮着学生把句子写通顺以后,建议学生把它作为礼物寄给亲人,用笔与亲人作一次情感交流,当他们把写有详细地址的信投进邮筒时,我想:我放飞的是学生的期盼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样,家长也会受到教育,学科教育中的心理教育是“润物细无声”。 心理健康教育有其不尽的内涵,特教教师都应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相互衔接,实现特殊需要儿童的超越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