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为何我们总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是一句源自《楚辞·卜居》中的名言,它用极具象征意义的比喻,揭示了社会中一种令人痛心的现象:珍贵的东西被忽视甚至毁灭,而平庸、无价值的事物却大行其道,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古代,在现代社会同样屡见不鲜,从文化传承到人际关系,从环境保护到职业选择,“黄钟毁弃”的悲剧似乎从未停止上演。
什么是“黄钟”?
“黄钟”原指古代十二律之一,代表音乐中最重要、最和谐的声音,引申开来,“黄钟”可以理解为一切优秀、有价值的事物,比如高尚的品格、深厚的文化传统、杰出的人才以及美好的自然环境等,这些“黄钟”往往因为人们的短视或冷漠而遭到破坏和遗弃。
在传统文化领域,许多精美的手工艺技术正逐渐消失,像刺绣、陶瓷制作、木雕等技艺,曾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却因市场需求萎缩和年轻人兴趣缺失而濒临灭绝,一位老匠人曾感慨地说:“我花了50年学来的手艺,现在连自己的孙子都不愿意继承。”这种对传统的轻视,正是“黄钟毁弃”的典型表现。
再如,生态环境也是现代版的“黄钟”,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动物栖息地被侵占……人类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肆意掠夺自然资源,最终导致生态失衡,等到问题爆发时,我们才意识到那些曾经拥有的青山绿水是多么宝贵,可惜,覆水难收,再多的悔恨也无法挽回已经逝去的美好。
为什么会出现“黄钟毁弃”?
1、急功近利的心态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回报,而忽略了长远的价值,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选择使用廉价材料生产产品,结果虽然短期内赚取了利润,但长期来看损害了品牌声誉和消费者信任,这种短视行为,与“黄钟毁弃”如出一辙。
2、浮躁的社会风气
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被海量的内容所包围,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浅薄、娱乐化的内容更容易吸引眼球,而真正有深度、有意义的作品却无人问津,正如一句流行语所说:“流量为王,内容其次。”在这种环境下,“黄钟”注定会被冷落。
3、缺乏教育与认知
很多人并不是故意忽略“黄钟”,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黄钟”,很多年轻人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不清楚某些物种对于生态系统的关键作用,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就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权力与资本的操控
在某些情况下,“黄钟毁弃”并非偶然发生,而是受到权力和资本的有意引导,某些开发商为了获取土地资源,会故意抹黑当地的历史建筑,将其描述为破旧不堪、毫无价值,这样一来,拆除古迹就变得理所当然,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商业综合体,这种人为制造的“黄钟毁弃”,更加令人愤慨。
如何避免“黄钟毁弃”?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个人、社会和国家共同努力。
1、提升公众意识
教育是最基础的手段,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到“黄钟”的价值,并培养他们保护“黄钟”的责任感,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年轻人参与其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2、完善法律法规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为“黄钟”提供制度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或改建历史建筑,针对环境污染问题,也需要加强监管力度,确保企业和个人遵守环保规定。
3、支持创新与传承
仅仅保护“黄钟”还不够,还需要找到让其焕发新生的方法,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保存传统艺术,或者将古老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使其符合当代审美需求。“黄钟”才能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而不是束之高阁。
4、倡导慢生活理念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失去了耐心和专注力,因此有必要提倡“慢生活”,无论是阅读一本经典书籍,还是学习一项传统技能,都能帮助我们重新发现“黄钟”的魅力。
珍惜当下,莫负未来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哀叹,更是对未来的警示,如果我们继续漠视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事物,那么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身处一个空洞乏味的世界,再也找不到值得珍视的东西。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关注身边的小事,尊重历史,守护自然,珍爱人才,毕竟,“黄钟”一旦毁弃,重建谈何容易?与其后悔,不如现在行动起来,让“黄钟”的声音再次响彻天地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