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腰鼓教学(《安塞腰鼓》教学案例带反思)

admin 阅读:947 2024-02-13 15:20:31 评论:0

教学设想

 1、通过听、看、读三位一体,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2、注重朗读,通过朗读来领悟本文的主旨;

 3、采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全面感悟课文字里行间洋溢出生命和力量的神韵;

 4、通过拓展延伸,提升学生思维素质。

 案例描述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音乐吧。(使用播放器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片断,时间为1分钟)

 师:这首歌好不好听?

 生:好听!婉转动人,情意绵绵。

 师:说得好,这是我们江南民歌特有的风格。现在又请大家来欣赏另外一支曲吧。(使用音频播放器播放鼓舞《安塞腰鼓》片断,时间为1分钟)

 师:感觉又是怎么样?

 生:气势磅礴,很有震憾力!

 师:对,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想不想看看这样气吞山河的鼓舞场面呢?

 生:想!

 (教师使用视频播放鼓舞《安塞腰鼓》,时间为1分钟)

 师:听也听了,看也看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看看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又是怎样。现在请同学们翻到课文《安塞腰鼓》。

 二、朗读练习,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做到读音准确,把握轻重读和语速,读完后说说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学生读完课文后,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

 生1:本文意在歌颂阳刚之美。

 生2:本文主要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生3:本文间在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师:三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都能从刚才所听、所见、所读中得到启发,真的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书中圈点勾画,很快又有学生举手)

 生4:我最喜欢第七段,因为这一段一连用了五个排比,读起来,气势昂扬,生命与力量合二为一。

 师:说得很好,你能把这段读给我们听一听吗?

 (生4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全班鼓掌)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的掌声是给你最高的评价。(同学们再次鼓掌)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谈一谈。

 生5:我最喜欢第1417自然段,这几段描写了安塞腰鼓演出的宠大规模,气势磅礴,气吞山河,震憾人心,充分表现出西北汉子的热情奔放的阳刚之美。

 师:说得太好了,请你把这几段读一吧。

 (生5读1417自然段)

 师:她读得如何?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6:她读得声音太小了,没有把安塞腰鼓的那种气势。

 师(笑):哦,是这样吗?你给我们来读一读吧。

 (生6朗读1417自然段,读后,学生鼓掌)

 师:读得好!朗读不光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合情境,还要有感情,语调抑扬,要把西北汉子的那种奔放劲给读出来。下边的同学可得多注意朗读要求,向他学习。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谈。

 生7:我喜欢第23自然段,因为运用排比,将安塞腰鼓这民间乐舞上升到艺术的角度加以赞美,把力量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

 师:你很有见解,说得很有道理。请你把这段文字读一读吧。

 (生7读后,全班掌声鼓励,教师环视教室,见无人举手,便再次强调朗读的要求,然后要求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师:下面我们开始对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大家还是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

 师:现在请各组把你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来集体探究。

 生8:我们的问题是第12自然段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了,太有深度了。我们好好探究一番。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谈谈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生9:是要冲破人们的躯体,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体现西北汉子的生命号力量。

 师:说得好,但是是什么?束缚?了那么一股劲?

 生10:因为西北经济相对落后,人们思想意识也没有得到解放,从而使他们闭而不发,一旦发作,就会一泄千里,无拘无束。

 师:说得很好,毕竟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下面同学们还有什么样问题呢?

 生11:作者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是不是作者在褒西北而贬江南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有探究价值,老师也没有注意到,哪位同学来帮老师个忙?

 (老师故意引而不发,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生12:老师在开始的时候播放了两种风格的音乐,就能很好证明,作者是客观评说,没任何褒贬之意呀。

 师:分析得很精彩!还有没要补充的?

 (马上就有学生举手)

 生13:江南水乡,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不错,表述也很准确。作者并不是厚此而薄彼,而是要突出安塞腰鼓所承载的那份粗犷和狂野,从而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四、思考探询,扩展延伸

 师:本文以鼓为媒,热情地颂扬西北汉子,可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如?喝西北风去?等,这是为什么?

 (示意学生合作交流,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来谈,时间为5分钟)

 师:已有小组讨论好了,请你们的中心发言人来发言吧。

 生14:从我们学的历史来看,西北曾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曾出现过秦、汉、唐的强盛,有过无比灿烂辉煌的文化。

 师:可现在它落后了,落后了还如此的歌颂?(又有一中心发言人举手了)

 生15:落后并意味着丧失斗志,也没有因为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终有一天会勃发和崛起的。

 师:说得很好,正如李白在《行路难》中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济沧海?,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因为这里的人是有希望的。同学们知不知我国

 生(齐声):西部大开发!

 师:对!西部大开发!西部承载着太多的沧桑,它的落后是暂时的,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加上西北汉子们那种不甘沉默、不甘落后的阳刚之性,西北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五、课后小结,提升认识

 师:同学们,我们江西是属中部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但较东部的发展仍然是落后的。目前,江西正乘西部大开发之东风,努力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号角已吹响。作为江西明天的太阳的你们就需要有西北汉子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努力学习,勤奋进取,为建设美好江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教学反思

 1、上过《安塞腰鼓》的老师也许会有这样的感觉:文章写得很好,可教起来却很单调,除了读还是读。其实,这篇文章的教学就应在读上下功夫。只有读,才能读出文章的神韵。在课堂上,书声琅琅是让学生在读中去品味,去思考,去感悟。当然这还得让学生有兴趣读,愿意去读。因而巧借视听设备,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是相当必要的,毕竟?语文课是学生的?。从本节课上来看,学生阅读兴趣明显得到激发,仅有的2分钟的音乐欣赏是显然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的是学生个体感受、个人体会。这时就和鼓励学生去合作,去交流,去探究。只有经过这一过程,才能使学生的个识与他识有了比较。每个同学都可以从中借鉴吸收别人的成功之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个过程不是一般的最后归纳,而是自由质肄,答疑过程中共同得到提高。本节课中,学生的大胆合作、主动探究,显然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前后有15位同学积极参与和发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施展和发掘。

 3、正如前面所说的:?语文课是学生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这样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也应由过去的关注精英转为关注大众,关注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本节课上虽有15名同学先后发言,但也有好几位学生坐次冷场,几乎没有发上一句言,说上一句与学习有关的话。因此在关注学生上显然是做得不够的。应加强对这些?弱势群体?引导,让他们真正参与在教与学中来,使他们不再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安塞腰鼓》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安塞腰鼓》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表达作者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

 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关散文的一些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2、培养捕捉关键词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3、体会文章带给读者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三、德育渗透点

 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气势恢宏,语句简洁有力,铿锵激越,很适合朗读。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贯穿朗读训练,并且以朗读带动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和领悟。

 2、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3、有关散文常识,教师简要介绍。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教师引导。

 2、朗读课文、体会文意。

 3、讨论分析、把握文章。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这篇散文有真情、有灵性,语句铿锵激越.是训练朗读能力的好材料。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朗读训练,分析讨论达到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投影素质教育目标内容)

 素质教育目标:

 1、了解有关散文的?些知识。

 2、理解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

 3、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内涵。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人。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八十年代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等奖。《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人《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八十年代的散文侧重于?自我?经验的?自由?书写。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应转向对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语言和方式追求作家的?个性?。简言之就是注重?自我表现?,着力表现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被称作?新散文?或?朦胧散文?。

 刘成章在创作时,特意写下三个大字?勿忘我?,他认为只有写出属于?我?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有益于散文的繁荣和发展。刘成章的五部散文集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下面就让我们来阅读这篇散文,感受它的灵性、真情与个性。

 三、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答案参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本课的课后练习二的答案。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答案参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课后练习三的答案。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答案参见教参。

 四、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李若冰《刘成章的散文风格》)。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的写作,人生的思考有所裨益。(可投影李若冰的评论)

 五、布置作业

 1、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

 3、预习下一课。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重点)

 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重点)

 3、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 (难点)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学情分析

 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以及对舞蹈动作、声音的描写,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读出气势即可。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让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大意,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排比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多媒体投影:课题、有关?安塞腰鼓?的文字介绍和几幅)

 二、收集问题,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了检验预习效果,请大家浏览课文,快速地画出表现安塞腰鼓场面特点的语句和表现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句子。此外,大家有什么疑问可提出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三、听录音,感受文中激情

 有人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是啊,就像空气中本来包含着氧气一样,人的心中本来就蕴藏着激情,蕴藏着力量,一旦遇到火种,便会不可阻遏地燃烧起来。那么,就让《安塞腰鼓》在我们课堂上也燃烧一回吧!

 (播放5~13自然段录音,以激发学生激情,然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体味句式修辞的表达作用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明确:文中用了不少排比和反复,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情感,且手法多变。(因学生已查阅了有关排比的资料,此处就不必多讲。)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独句段,还有许多短句,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短促、激烈,有强烈的节奏感,正如急促的鼓点。

 多媒体显示:

 句式修辞

 刚才大家举了不少排比、反复的例子。其中有一例很特别,它在文中多次间隔出现,是哪一句呢?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在引导学生回顾《黄河颂》中三个?啊!黄河!?的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句,体会其情感的逐步加深。

 多媒体展示:

 ?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

 启发学生使其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四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这句中的?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多媒体展示:

 在前一张幻灯片的?反复?之后插入文本:抒情线索。

 这就是排比、反复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五、感知文章结构

 教师导语:正是由于运用了这样的句式修辞,文章的主体部分一直保持着一种快节奏。可是,当我们读文章的开头、结尾时,有没有感受到那种快节奏呢?开头、结尾有没有运用排比、反复和短句呢?~~没有。为什么呢?

 启发学生,使其明确两者不同的原因在于开头、结尾写的是击鼓前后的寂静的气氛,有别于击鼓时的奔放与热烈。

 多媒体展示:

 结构

 安静的腰鼓(静)──?火爆的腰鼓(动)──?寂静的腰鼓(静)

 (击鼓前) (击鼓时) (击鼓后)

 可见,文章的形式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

 六、合作探究文章意蕴、内涵

 ?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要赞美的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么?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让我们透过这腰鼓,去探寻文章博大深远的内涵吧!请大家用?好一个?的句式,结合课文中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来谈谈你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考后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自由发言。课堂发言可以形散而神聚。在讨论发言中,应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也要鼓励其他学生就此展开讨论,进行答疑。因为这种质疑解疑的过程,实际上也正是对文章内涵逐步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

 1、教师示范,?好一个黄土高原!?或?好一个黄土文化?(课文19~22自然段)

 2、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有可能发表的见解及收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准备,并适时点拨:

 ⑴ 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难道江南真的打不得腰鼓么?任何艺术的产生都与特定的地域和历史文化渊源有关。江南的文化风格是柔美的,孕育不出这样的腰鼓。安塞腰鼓只能是原始粗犷的黄土文化的产物。

 ⑵ 为什么又强调黄土高原土层的?厚?──因为这厚厚的土层,正是生命元气的积蓄,也是黄土文化的深深积淀!赞美安塞腰鼓,实际上也是赞美黄土高原的文化底蕴!

 作者在写作时为了衬托黄土高原的厚重,所以似乎有点厚此薄彼。其实,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只是风格不同,一阴柔一阳刚。正如人之性格,不能评判孰优孰劣。

 所以,也可以说?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内涵之一是?好一个阳刚之美!?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或?好一群充满生命力的西方汉子!?(第 1至第4自然段、第7自然段、第18自然段)

 从这些段落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奔放的生命力。

 ⑶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怎么理解?

 ?红豆角老南瓜?说明吃得不好,吃得粗糙。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尽管那里是落后的,但落后是暂时的,有这种生命能量在,就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它终有一日会突破迸发!

 ⑷ ?好一股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劲儿!?(第9至13自然段)要挣脱、冲破了、撞开的是什么呢?

 也许一个地域的历史越悠久,旧的传统文化习俗的束 缚也就是越牢固。人们渴望变革,渴望冲破这重重阻碍、束缚,渴望打破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

 ⑸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怎么理解?

 这句话不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人生的道路总是失败与成功、失望与希望的交替。正如《在山的那边》中写的那样:?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常常由迷惘到清晰,清晰了又陷入了新的迷惘,多次反复后才能大彻大悟。我们不可能一下子看透一个人,也不可能一下子认清一个事物。

 比如今天学的这篇文章,我们能一下子就领会它的内涵么?必然也要经过反复阅读、反复思考,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堂课上完了也不一定能大彻大悟。今后我们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对黄土、中国社会有了更多了解时,再来读这篇文章,应该会有新的体会。也许是写出了社会发展变革的过程:人们冲破阻碍,进行了变革,可经过长时期的沿袭,曾经的新生事物又成为了传统与束缚,又需要新一轮的变革,社会就在这样的一次次改革中不断向前发展。这些联想使文章的境界拓宽了,内涵更深远了。

 ?好一个物我合一的理想境界!?

 ?好一个反璞归真、自然纯粹的精神状态!?(第14、15自然段)

 ⑹ ?山崖?和?观众的心?怎么都会?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为什么又会?遗落了一切冗杂?

 安塞腰鼓引起了山崖的回响、观众的共鸣,艺术与自然、心灵融合为一,天地间似乎只剩下这鼓声。

 艺术净化了、升华了人的心灵。一切欲望得失都被略去了、遗忘了。人还原了人之本性,找到了人生活的最佳状态──反璞归真、原始纯粹的精神状态。

 ?好一个梦幻与生活的动静结合!?(25至30自然段)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人们都沉浸在其中,如痴如碎,如梦如幻。一声?渺远的鸡啼?打破了这寂静,让人回到现实,眼前又是新的一天,新的世界,充满新的希望。

 多媒体展示: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好一个?

 大家对课文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投影所展示的内容中如有你尚未体会到的,可以再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揣摩,最后的省略号也有待于你们今后的阅读来补充。

 七、分声部演读

 领会了内涵,必然能更投入地朗读。让我们尝试一下分声部朗读(一名女生读开头、结尾;?好一个安塞腰鼓!?全班齐读;其他段落男女生齐读交替穿插)

 八、拓展思考

 1、如果安塞腰鼓到我们江汉平原来演出,是否能表演出这种气势?

 2、西北富裕之后,那里的人们是否还能保持这种精神状态?

标签:[db:tag]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发表评论
搜索
最近发表